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2-09-26 06:25:50 | 浏览:
EMC易倍 EMC易倍体育EMC易倍 EMC易倍体育主持人:从1997年起,中国一直保持水果蔬菜产量第一的记录,到2000年底,水果的种植面积占世界的18%,蔬菜的种植面积已经占世界的35%,蔬菜产量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果蔬产品的质量和品种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果蔬贮运保鲜技术体系也已初步形成。近年来,一些果蔬加工企业在政府专业机构的引导下,相继打入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
10月19日——23日,第三届果蔬加工技术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暨展览会在烟台举行,这是国务院有关部委为提高中国果蔬产业化、国际化水平,在中国北方果蔬出口基地举办的专业展会。据了解,今年展会的最大特点是参展的客商大多是种植果蔬的农民。
经过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国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5亿亩。据统计,到2000年底,中国的苹果和梨的产量已经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柑桔的产量仅次于巴西、美国,居世界第三,荔枝的产量占世界70%,在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起步较晚的果蔬加工业,十多年来已经初步形成了贮运保鲜综合技术体系,产业化经营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
记者:目前,中国每年的果品贮藏能力已占生产能力的20%,果蔬年加工量占总产量的比例逐年上升。专家指出,果蔬产业是中国入世后少数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之一,而引导果蔬产业化走进国际市场,是解决目前果蔬品质、加工、产业化等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山东莱阳是远近闻名的一个小小的县级市,有一家拥有1.6万人的果蔬加工企业,位于山东莱阳的龙大集团目前是国内规模较大的现代化果蔬加工企业,1.6万名来自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农村的工人们,每年向国内外市场提供6万吨蔬菜制成品,2000年销售额10亿元人民币,2001年将达到13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将突破9000万美元,企业形成的产业链又产生了更大的效益。
山东龙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宫学斌:公司现在要收七个省的菜,70多个县市,可以带领连种植带加工可以带领40万农民,农民现在必须有大公司带动,为什么呢?农民现在不能出口,他一家一户,必须由公司来带动它出口。
烟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 王洪兵:中国即将加入WTO了,作为检验检疫部门,在支持我们的水果蔬菜这方面,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好地走向国外,更好地与我们大家所说的洋品牌来竞争,必须要提高我们的质量管理水平,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渠道我想就是必须要结合国外现在正在推行的管理上的先进的理论,可以使我们的工厂在质量管理这方面和国际接轨。
而北京郊区的这个蔬菜种植园,则看准了北京巨大的蔬菜消费市场,这个被叫做玻璃智能化温室的现代化菜园子占地4公顷,是目前中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温室。在这个到处插满管子的没有土的菜地里,蔬菜的产量是按一棵苗结的果计算的。这里生产的蔬菜无论产量、质量、口感等指标,都比传统蔬菜高,当然也就能卖出好价钱。
记者:权威人士指出,由于目前中国的粮食出现了结构性的相对过剩,因此在调整农业结构中,未来重点将放在发展畜牧业、果蔬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上,面对入世,果蔬业只要充分利用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大好时机,在产品的结构、精深加工、营销组织上下大力气,中国就能形成巨大的果蔬产销市场。《中国报道》记者唐力综合报道。
主持人:围绕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水果和蔬菜生产的相关情况,我们邀请来了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先生。陈主任,从前面的新闻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是连续五年在水果和蔬菜的产量方面居世界第一位,这个在以前可以说是很难想象的,您觉得中国这几年蔬菜和水果有这么大的产量是什么原因?
陈锡文:我想最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个就是我们国家的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在最近这段时间确实有非常大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就是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农业的生产能力来看,首先大家能看到的一个就是中国人多地少,过去大量的耕地种植主要是用来生产粮食,随着我们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粮食从90年代后半期就出现了供求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这样一个局面,在连续五年丰收的情况下,粮食的库存量明显增加,所以我们把它叫作暂时出现了阶段性的粮食供过于求,这种情况发生之后,对农民来说再继续增加粮食生产,就没有市场,就卖不出去,所以对农民来说有客观要求,他需要种植粮食以外的其他能够有更好收入的农作物,在这个过程中,蔬菜和水果显然是他们首先选择的一些主要的品种,从市场需求,也就是居民的消费结构来说,过去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人们主要就是靠吃粮食,一些非常低档、大路的蔬菜能吃饱就行,逐渐逐渐收入水平提高,再加上农产品供给增加,他的消费过程中就可以由主要消费粮食逐渐向其他的副食品,比如说肉、禽、蛋、奶、菜、水产品、水果等等这些,向这方面转化,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过程中,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口粮的消费是明显下降的,这个结构就有变化,肉禽蛋菜这些是不断增加的,而从大城市的情况来看,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他对像猪肉这样的消费增长很慢,有的甚至下降了,但是对于脂肪比较低的,对于人体健康比较有益的这样一些农产品,比如说水产品、水果、蔬菜,这个消费量是明显增加的,所以我想这两方面的结合,就出现了我们讲的当前正在进行的农业的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一个是需求方面的拉动,一个是生产方面的推动,这样才造成了我们在90年代后半期以来,全国的蔬菜和水果的产量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连续多年持续排在世界第一位。
陈锡文:我想首先从占有量的角度去看,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水果生产量,一年的生产量是6200多万吨,这6200多万吨折成我们中国人习惯的斤来算,就是1200多亿斤,12亿多人口,所以你算一下,人均水果的占有量大概每人是100斤,那也就是说每天都有将近3两的水果可以供消费,这是从占有量来说,蔬菜数量就更大,我们蔬菜现在的总产量是4.4亿吨,4.4亿吨就是8800亿斤,8800亿斤这个数量折合到12亿多人口来算,每人一年可以拥有的蔬菜大概是超过700斤,也就是说每天可以有两斤蔬菜,所以从拥有量来看,我觉得确实和以前相比是非常非常地充分了,但是拥有量和消费量毕竟还是一个不同的概念,实际上居民的消费量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我想这里有几个情况要了解,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蔬菜水果的生产总的来说品种质量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有很多东西生产出来了,其中有一部分很难上市,比如水果总产量中有15%的水果是不合格产品,不合格产品就很难直接上市,到蔬菜水果大量上市的时间你去看,主产地路边上、地头很多水果都堆在那,可能就没有销售掉,所以这是一个我们品种质量上有问题,它就导致了不是全部产量都能上市,有的就滞销,就卖不出去,还有一个就是流通方面的问题,流通方面就是生产出来了,尽管市场也要,也是好的水果,但是流通渠道不畅,一部分农民没有及时地卖出去,第三个问题尤其是蔬菜上比较突出的,就是我们吃的蔬菜是净菜,一棵大白菜买来,家家户户买回去都是至少要扒掉一圈皮,老皮就不吃,但是老皮在产量里边是统计在里边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销费量还是低于拥有量的,并不是说人人能消费到100斤的水果,700斤的蔬菜,第三个问题还要看到,这个蔬菜和水果的消费人际是很不平衡的,总的来说收入水平高的人群对于蔬菜和水果的消费量要大得多,相对来说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的,还是如果停留在温饱这个层次上,蔬菜水果的消费量就比较少,有的甚至把水果还看作是奢侈品,从城乡角度来看,城市居民消费的水果往往是农民的好几倍,尽管农民是生产水果的生产者,但他生产是为了卖钱,而不是主要是为了自己吃。所以从全国的情况来看,蔬菜的消费平均来说实际上也就是1斤多一点,不到1斤半,就是每天的消费量,而水果的消费量从全国来说,实际上人均一年就是几十斤,但是必须指出的就是,平均数对于中国这么一个收入差距很大的国家来说,它没有太大的意义,我刚才讲到,实际上不同的收入阶层在这方面的消费差距是很大的,所以我想应该这么说,就是我们有了这么大的生产量之后,到底能不能把这些产品都消费掉,其实还要看另外一个方面,除了生产上不断改进之外,就是如果国民经济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各个阶层的居民的收入都能够持续地比较快地增长,我想水果蔬菜相对于那些脂肪含量比较高的动物性食品来比,它是一种更健康地营养的食品,因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消费量是会越来越大的。但是我想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尤其是我们12亿多人口中,8亿多是农民,只有4亿是城镇居民,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真能把我们的水果和蔬菜能力都发挥出来的话,我想中国居民是不可能全部消费掉,因此我们在发展果蔬业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地开拓另外一个市场,就是国际市场,事实上我们这几年果蔬产量占世界第一和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也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国内消费掉大部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到国际市场上去销售,所以两个市场才能使得我们的果蔬产量有比较快的增长。
主持人:因为产量肯定是没有问题了,但是水果和蔬菜生产的标准化问题人们越来越关注了,所以有专家统计,中国的水果蔬菜生产1/3是合格的,一半是大路货,看着也还能吃,但是拿不出手,还有15%是不合格的,不能消费的,这样的话就必然会影响到了市场的占有率,同时也影响农民的收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陈锡文:这两个问题在蔬菜水果上确实都比较突出,品种、质量以及它的标准化问题,应该讲在过去温饱问题没解决的时候,说句实在话这三件事都谈不上,只要能解决数量大家都很高兴,现在我们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这三件事就提到日程上来,所以大家能感觉到,首先能感觉到无论是水果和蔬菜,这几年品种改良是非常快的,推广速度也很大,比如说苹果,现在一般的城市居民都知道要吃红富士的,红富士这个品种是从日本引进的,其实很多人仅仅知道是红富士,红富士之间还有第几代,而现在实际上搞苹果的人都知道,真正好的苹果是红富士第五代引进的,但是很多地方虽然也在生产红富士,当然可能是第一代、第二代,那个品种就要差得多,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引进了新品种之后,怎么能够及时地推广、扩大,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几年农民非常关注市场,关注市场的需求,我知道的比如说最近在市场上卖的、超市里卖的最好的苹果陕西生产的最好的苹果,一个苹果可以卖15块钱,那就是红富士第五代的品种,但是大路货的苹果在地头买的话一斤苹果不到两毛钱,差距就非常大,蔬菜上的问题也是这样,我们过去的蔬菜都比较单调,尤其是北方,就是大白菜、土豆,主要是这些,这几年应该说引进蔬菜,培育新的蔬菜品种做得还是相当出色的,大概最近五六年时间,农业技术部门一共向农民推广了1100多个新的蔬菜品种,有的是从国外引进的,有的是我们自己培育的,所以大家能感觉到的就是有一些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产品,或者仅仅是在高档餐厅里头才能买到的这种菜,现在超市里头有,甚至集市贸易上也有,所以我想非常重要的一个,我们在水果和蔬菜的生产方面,也应该说已经跨越了数量满足的界限,所以下一步应该更突出解决它的品种和质量问题。
主持人: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种感受,桃子下来了大家赶紧吃桃,吃那么一个多月后桃就没了,桃没了以后马上苹果下来了,然后就一直吃苹果,这个季节性所问题可以说也反映出一个水果保鲜的问题,有一个专家统计过,现在中国每年因为保鲜技术不好而浪费掉的水果和蔬菜加起来每年有750亿人民币,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那么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陈锡文:这是个应该说是采用高新技术来解决这么一个现实问题的这么一个过程,因为过去我觉得其实在农产品的保鲜方面技术开发是很不够的,这倒不是我们没有力量,更重要的一条就是生产下来的即使是旺季也就一抢而光,就没有了,用不着有多少保鲜的问题,所以在过去这方面的技术开发很不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注意到果蔬的保鲜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的时候,当然有很多人对它的认识还有个误区,就总是觉得保鲜问题不就是个冷库问题吗,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甚至认为它也不需要多大的资金投入就可以实现,实际上我认为这个果蔬的保鲜,要保持它的内在品质,要保住它的外观,要保持它的口感的话,其实这里头是要解决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的,当然像荔枝这样,含糖量、含水份都很高的水果要保鲜的话,我知道至少目前还没有非常成熟的技术,当然技术是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比如说芒果的保鲜,现在就开始解决得比较好了,从过去低温保鲜到现在气调保鲜,通过这种惰性气体进去,抑制水果细胞的这种活动来达到它的保鲜,质量就向前进了一步,所以怎么样采用当代最先进的技术,运用到鲜活农产品的保鲜上,不仅需要解决认识问题,还要解决一般人的误区,就认为搞这类东西好像没有多大的技术,不像卫星上天,这个好像技术含量很高,其实我觉得不能这么看,要舍得大的投入,要舍得把最优秀的科学技术人员集中到这些方面来,才能逐步地解决这个问题。
陈锡文:这个主要和加工技术有关系,食品的加工技术我觉得在很多人的看法里也有误区,就跟刚才讲到保鲜技术一样,有些人认为这个食品加工是个很简单的技术或者工艺,我经常开玩笑,我说有时候人们一说加工食品是不是晒大酱,是不是腌黄瓜,那就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现在如果还有人这么看,首先一条是加工不出好的食品来,从这个角度去看,我觉得第一是要给食品的加工技术予以高度重视,它其实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的这么一个部门,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食品的加工你要保持它的口感、保持它的营养、保持它的安全,这是让人吃的东西,所以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仅仅把它看作是个不需要多大投入,没有多大技术含量,那你搞不了好的加工业,也就生产不出好的加工品来。第二个问题对生产者来说也要提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果蔬的产量很大,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加工品数量其实并不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必须认识到供人直接食用的水果和蔬菜和供加工厂加工用的水果和蔬菜,它在品种和内在质量上一定是要有区别的,比如说我们大家举个最简单例子,比如说葡萄酒,葡萄酒谁都知道那是葡萄加工出来的,但是你要用吃得很好吃,很甜的葡萄,你去加工葡萄酒,那一定加工不出上好的干红、干白葡萄酒,因为它糖份太高,你就必须为葡萄酒厂生产专用的葡萄,但这个专用葡萄你要叫人吃的话,因为它糖份低,你就觉得它又涩又苦不好吃,我们现在在生产和加工这两个环节之间还有脱节,脱节就是往往认为新鲜的卖不出去了,最后这个东西就拿去加工,这就造成了我们的食品加工厂很难拿到专用的加工原料,因此也就加工不出多少好的产品来,三个方面问题都要考虑,一个就是生产怎么能够适应加工的需求,越来越大的这种要求,生产提供专用水果、专用蔬菜,给加工厂的,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就是加工厂要尽量采用先进技术,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三个就是消费者也要有一个对加工的食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能在过去传统技术下加工的食品它有很多营养成份保持不住,或者含糖量高,或者有防腐剂,那么应该看到在高新技术的生产条件下加工出来的食品,会避免过去人们认为不利于健康的东西,这三方面都结合,我想我们加工的果蔬产品会越来越多。
主持人:中国马上就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了,很多人都非常关注中国农业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面临的挑战问题,具体到我们刚才谈的水果生产和蔬菜生产问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陈锡文:比如说国内外的经济学界都有这个认识,加入WTO之后至少中国的农业是一个受挑战和压力比较大的这么一个行业,因为我们人多地少,农业的劳动生产力比较低,所以产品的相对成本比较高,但是国内外专家也都认为,讲中国的农产品缺乏竞争力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如果具体地把农产品分一分结构看,它并不完全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人多地少,因此以土地密集型的这种生产农用产品,比如粮棉油糖这类我们肯定没有多大优势,一个人才一亩多地,那你没有办法跟人均有上百亩地的这种国家去比,但是反过头来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的农产品,我们由于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实际我们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一般人的看法,中国的一部分畜产品、一部分水产品还有一部分园艺类的产品,在国际上是有竞争优势的,这个园艺类产品主要的品种其实就是水果蔬菜,还有鲜花盆景,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大众农产品在国际上没有竞争优势,但水果蔬菜只要我们生产引导得当的话,是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这两个在种类上我们可能有竞争优势,可能去更多地占领国际市场是做得到的,但是问题是要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就是刚才讲到的品种问题、质量问题、标准化问题、保鲜问题、农药的残留问题等等这些,按照国际市场的标准来生产水果和蔬菜的话,才能真正发挥我们这两个产品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