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2-09-21 17:58:14 | 浏览:
首次公开发售(IPO) 新股及二次发行是生物科技行业的命脉。上市为初创公司提供获取大量所需资金的途径,从而推进药物临床研发,使者有机会透过新的生物科技公司获取回报。
相对现今公开上市集资的生物科技公司,于2010年初,当时已上市的同类公司拥有更先进的科技,药物研发周期也处于晚期阶段。2008年全球海啸爆发后,生物科技公司的IPO市场参与率由2009年的高位急剧下跌至不到10%。
在药物研发处于未经检验的临床前试验、第1期或第2期临床试验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中,于2010-2012年进行IPO的仅属少数,随后数年该类企业转为至占新上市公司的绝大多数,而2021及2022年的IPO参与率更达90%和100%。药物研发进入第3阶段前的公司依然具有较高投机性,因它们缺乏足够或任何人体临床数据来证明其成功率,但许多者仍相信这些公司将会成功,纷纷押注在这类公司上。如图1所示,自2009年以来,者承担的风险愈来愈大。
随着更多较新的制药商以高于2000年代普遍的估值水平上市,生物科技公司及其者于过去10年获利颇丰。
2021年,尽管新冠疫情对行业造成干扰,但仍有逾100间生物科技公司进行IPO,合共筹集近150亿美元的资金。2021年初,生物科技板块占罗素2000小型股指数的11.4%,而医疗保健板块于该基准指数中的权重为20.5%。
2022年,医疗保健行业占该指数的14%,生物科技的权重已跌至6%。实际上,该指数中的生物科技占比率减少似乎是构成医疗保健行业权重下跌的唯一原因。图2显示过去几年新上市的表现整体下滑。
交叉基金的日益普及或许是原因之一。这些基金在私募市场与公开市场之间建立联系,在私人公司最后一轮融资时进行后,透过IPO向公开市场出售。这些者于2010年代初的IPO热潮中(特别自2013年起)发展蓬勃,使生物科技初创公司能够获得更大量的资金。透过此流程,交叉者“保证”可获得其IPO前融资的回报。
然而,交叉基金青睐的生物科技公司仍被认为处于实验阶段,远远未达至商业化。很多者发现他们因持有在生命周期过早阶段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而无法脱身。这些公司每隔几个季度都试图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中筹集资金,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持业务,并陷入这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生物科技公司发展轨迹的核心挑战是,虽然有时会获得过多资本,但最终仍需定期筹集更多资金。EMC易倍 EMC易倍体育以累积计算,到2022年底前,处于研发阶段的上市公司需筹集约150亿美元以提供一年所消耗的资金。倘若公司无法筹集资金,他们或须减少研发工作,因而降低他们成功研发药物的可能性。这些处于早期阶段的公司正在不断寻找下一个者为他们提供资金资助。
作为长线者,我们主张平均持有三到五年,且不看好为“实验阶段公司”提供资金。相反,我们认为重点应放在已达到第3阶段或更高的公司上。EMC易倍 EMC易倍体育公司所提供的药物产品能通过设计精密的临床试验,EMC易倍 EMC易倍体育加以科学证据支持,且可符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高标准,也是我们注重的范畴。他们的药品也解决政府及保险公司提供报销而未满足到的临床需求,以推动该药品的商业化成功。此外,这些公司无需进行任何额外具摊薄效应的集资,也可产生收入并拥有获利途径。早期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终会耗尽现金,其生存取决于是否有者愿意为其下个科学项目提供资金,而这种理念则降低了面临这些问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