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2-09-24 03:29:28 | 浏览:
XBI中文名是生物技术ETF,可以把它视为美国创新药公司的集合体,而CXO不管是CRO还是CDMO,下游客户都是创新药企业。
表现最佳的是博腾股份,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增高达455%-465%,预计为11.91亿元-12.12亿元。
凯莱英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表现:今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16.44亿元-17.43亿元,同比预增282.99%-305.97%。
龙头药明康德:营收177.56亿元,同比增长68.52%,归母净利润46.36亿元,同比增长73.3%,延续高增长态势。
唯一有点掉队的是康龙化成,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5.67亿元-46.65亿元,同比增长39%-42%;但归母净利润预计5.65亿元-6.10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8%。
康龙化成委屈巴巴的表示,今年上半年业绩不及预期,主要是海外运营基地扩张,临床团队扩容,导致成本上升所致,以及一点小小意外的理财收益减少。
看了一些基金经理的观点,都提到疫情背景下,CXO行业高基数成长。之后预期疫情将来好转的情况下,对新冠药这块的预期可能慢慢就没有了。估值必然有个漫长的消化过程。
不管是高瓴对CXO的整体清仓,还是药明一边发业绩预增利好公告,一边自己减持自己其实都很说明问题。
早在2022年6月10日晚,药明康德便发布公告称,大股东将自7月4日后的不超过90日期间内,合计减持不超公司总股本3%的A股股份以公告当日的收盘市值计算,上述减持市值最高将达91.2亿元。
因为作为业内最资深的从业者,他们很清楚的看到,这个高速增长了四五年的行业,即将进入下行周期了。
这两年,在集采政策的冲击下,创新药早已熄火,CXO们又是怎么延续着高速增长的繁荣的呢?
而CXO龙头们,主要做的还是国外药企的生意,这两年,疫苗、新冠药的研发和代工是一笔非常大的生意。
凯莱英,客户默沙东、辉瑞,3笔订单金额分别为4.81 亿美元、27.2亿人民币、35.42 亿元;
博腾股份,客户辉瑞、罗氏,2笔订单金额分别为6.81 亿美元、2.17亿美元;
合全药业(药明康德子公司),客户默沙东、辉瑞,合计订单 7.5 亿美元。
7月28日,辉瑞公布了业绩报告:2022年上半年,辉瑞总营收534亿美元,同比增长60%;净利润177.69亿美元,同比增长70%。但增速正在放缓:公司Q2营收277.42亿美元,同比增长47%,远低于一季度。
业界报道,辉瑞自身曾预计,由于政府最初的采购激增,今年Paxlovid的年销售额将达到220亿美元。
据健康数据分析公司Airfinity的EMC易倍 EMC易倍体育报告,Paxlovid到今年底可能出现严重供应过剩,过剩总量可能高达7千万个疗程。由于库存充足,政府接下来的大规模采购似乎已经没有必要。
2022 年 9 月 12 日,白宫官网发布简报,宣布拜登已正式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拟启动一项《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Biotechnology and Biomanufacturing”法案,主要目的是促进制药业、农业、塑料以及能源等行业的美国制造。
生物工程将占全球制造业的1/3,价值近30万亿美元,生物技术可以把微生物编程成特殊的化学品和化合物。
该倡议将加速生物技术创新,并在多个领域促进 生物技术经济的增长,包括卫生,农业,能源一系列领域的增长。
提高美国国内的生物制造能力,今天,由于国内缺乏国内生产设施,许多美国生物公司在国外生产。
这个法案最奇葩的是说要花20亿美元,主要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以降低价格、增加就业、加强供应链、改善健康并减少碳排放排放;
这个20亿美元的金额规模其实非常小,真正和生物医药相关的金额也就10亿美元出头,换算成人民币大概70亿的水平,就算你100亿吧,大家可以去看看药明康德自2018年上市以来一共融了多少钱,AH加起来一共是270亿,所以,这100亿能干多大的事大家应该很清楚。
现在芯片、光伏、CXO、新能源电池这些我们这几年比较强的赛道,基本都出了相关的法案。不管这些法案说的多张牙舞爪,我们都应该基于事实与常识,理性的看待。
中国工程师红利产生的成本优势,至少降低了百分之五六十的前期研发成本,放着这么成熟这么明摆着的产能不用,还要去等美国国内的产能建设,显然不太可能。
而且国内CXO企业在走国际化路线时,在海外扩了很多产能,比如药明就在美国有几处基地,这部分产能就算放在行政命令之下,也应不受影响。
情绪压制胜于实质。只能说国内机构实在太卷,当初抱团的是他们,现在砸盘的也是他们。
没有那么看好CXO的核心逻辑不在于什么中美脱钩,这种形式重于实质的变化,而在于其内在增速的下滑,在于需求增速不快而扩产太快而导致的必然“内卷”。
另一方面,目前CXO的机构拥挤度还不低,大家内部本就在互相捅刀子,同时存量资金博弈状态下,场内资金本就非常有限,更不会有筹码,主动愿意舍身取义,去给机构抬轿子。
这也是A股的可怕之处,往往会走极端,涨的时候会让人发疯,跌的时候同样会。而且跌的多,跌的便宜,从来不是持续抄底的理由,否则爱的越深,真的有可能套的越深。
其实跌到现在,药明康德、凯莱英等等的PEG都已经低于1了,按照成长股的惯常估值标准来说,全是低估。
四、CXO行业中国内在的天然优势壁垒不会凭空消失,这个行业仍将在中国继续壮大EMC易倍 EMC易倍体育
我不相信CXO两年后能这么差。因为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不可能两年就消失,在欧美招一个研发人员和中国招一个研发人员的成本差距至少8到10年内是无法填平的。
今年上半年,辉瑞凭这款药赚了96亿美元,凯莱英所获不过10亿美元出头,赚的都是辛苦钱,如今政策誓要把这块转回美国,旱涝保收的卖水人信仰破灭了。
国内CXO的兴起是有背后坚实的经济学逻辑的,核心原因就是性价比,这个性价比包含三层因素:
三个因素的集合,构成了我们国内CXO的综合竞争力,这点不是说你政策干扰就能改变的事实,事实上,美一直在鼓励汽车、电子产品包括芯片的生产制造回流美国,但从效果来看似乎并不理想,特斯拉来华建厂,上海工厂现在是其全球产能最大的特斯拉工厂,而富士康目前依旧是苹果全球最大的代工厂。
CXO订单外流到中国是市场自发的行为,美国本土的工资成本昂贵,而中国拥有工程师红利人力成本便宜,作为一个理性的企业家肯定都会选择把订单转移到便宜的地方,让利润最大化。
试想一下,假设你自己是一个美药企老板,自己研发、自己生产做全套,以前还活得比较滋润,能有一定的利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一方面国内的研发成本越来越高、生产成本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员工工资、房租等全部都在涨,利润已EMC易倍 EMC易倍体育经无法覆盖成本了,怎么办呢?
我们有三个选择,一,公司不要了,直接清算算了,反正在之前把钱也挣够了;二,把一部分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外包到综合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发展中国家,自己全力以赴搞研发,最终赚的钱算算账还比以前多;三,当个大善人,亏损我承担,其余照旧。
我相信,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选2吧,事实上,这就是很多欧美大药企近些年不断地瘦身搞外包的根本原因所在,而目前,漂亮国想的就是,企业们都选3,当然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补贴。
所以,我认为CXO会进入2.0时代,就是龙头通吃的阶段,小的CXO会慢慢死掉一大批。
就像其它行业的发展过程一样,最开始行业兴起时有上千家公司都活得好;然后进入第二阶段竞争加剧,死掉一批,还有几百家公司,并且慢慢向头部企业集中;最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只有那么几十家公司,并且两三家龙头占据垄断地位。目前的CXO就是第二阶段。
就说和中国CXO企业脱钩这事儿,CXO全产业链搬回美国有啥好处?你是人力成本低?还是生产成本低?到时候欧洲药企外包了,你不外包,你的效率和成本可能就不如人家。
何必呢?是,中国的CXO企业海外营收占比贼高,多数企业的订单也都是你美国药企给的,如果脱钩太快确实会打击中国CXO企业。
因为目前还没有实施细则,所以我也不太好评估实际伤力有多大。退一万步讲,即便美国药企被迫要和中国CXO企业彻底脱钩,那对很多头部企业来说,手里订单还是足够撑一两年的、业绩未必会出现断崖式下跌,有较充足的时间完成订单结构转型。
美国为了满足政治需要,创造了大量低效高成本的岗位拜登要求美国企业把生产线搬回美国,其实只会令生产成本提高。如果把CXO订单留在美国,那么创新药企业的就会成本上升,药价会更贵。如果把芯片制造订单回流美国,那么芯片价格也会更贵。
虽然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只有3.7%,但其实是有大量的低效岗位,有不少人在磨洋工,这些人的产出极其低效,成本却极其昂贵,每天吃的饭不会少,那最终的结果自然就是通胀。
医药行业作为A股所有成长赛道中最惨,受全球化倒退影响最多的行业之一,今天不想给大家过多的“鸡汤”,不过最后看到一个经理的观点,希望这个结论对被深套在“医药”行业的人很有用。
这个经理一直在强调一个事,我们的所有还是要建立在能按计算器的基础上,这不仅能够帮你在最困难的时候渡过去,也可以帮助你进行判断卖出的时候。
如果你的决策仅仅建立在一些比较虚无的逻辑和不够可靠的利润计算上,那么风险可能就会变得非常大了。
我知道在一些行业出现泡沫的时候大家都不屑按计算器,但经过这一年多的行情大家应该可以感受到不按计算器会发生什么情况了。